返回首页 关于培智 爱心在线 阳光信息 爱心天使 浮光掠影 家园记事 作品展示 荣誉金榜 特教文苑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资源中心
 
转发:《双向牵引,花开的力量——浅议随班就读之运用主题式教育的几点策略》
 
发布:   发表时间:2015/12/21  点击:264  
衢江区启智学校:杜红霞
【摘要】 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因而在普通教学机构中,随读生就成为了一支特殊存在的队伍,他们和普通孩子一起生活与学习,目的是为了使特殊儿童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并使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础。受师资等因素限制,随读生作为一个较弱势的群体,极容易随大流变成单纯的肢体性随读或社会性随读,难以获得他们需要的补偿性教育。本文主要的阐述基于随读生自身水平,关注孩子兴趣点,以主题教育与日常教学双轨并行为手段,实施目标分层,让随读生获得一个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让普通学生与随读学生在活动中双向牵引的几点具体做法。
【关键词】补偿性教育   双向牵引  主题教育  目标分层 
 
瑕不掩瑜,成语出自西汉·戴圣《礼记·聘义》,其义为美玉的瑕疵掩盖不了它的光彩。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一群特殊的孩子——随班就读生,他们就如同一块块带着瑕疵的玉,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关怀和爱去去除美玉的瑕疵。
我所在地区,特殊教育还处在初始阶段,家长的意识形态相对落后。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跟家长沟通说您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可能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家长却坚持认为他们的孩子与常人无异,不肯配合。而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这些孩子就会进入普通班就学,但普通学校吸收特殊儿童随班的条件还未成熟,教师又容易因为受专业水平限制,对随读生空有满腔关爱却无从下手。某生小A,说话语速慢,口角流口水,看人眼神呆滞,且带有暴力倾向。自进入某校随班就读一年级后,教师尝试各种教育都无果,该生经常随意破坏物品,殴打其他学生。教师为之头疼,上校办哭诉,其他家长也来校反应,说此生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孩子的正常学习。最后,该生在该年级组的各个班级之间轮转,属于典型的肢体性随班就读生。某生小B,轻度智障,班主任对其生活照顾周到,学生与该生互动良好,但该生为了跟上各科的学习任务,学的苦,学的累,这种随班是社会性随班。以上两例随读生案例,都具有典型性。在现阶段,很多随读生进入普校学习,都只是“随班”,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就读”。
我们所倡导的随班就读,既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的环境,“忽视”他们的特殊,让他们进入普通学生必须进入的普通社会,又是要给孩子一个发展的环境,“重视”他们的特殊,让他们获得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综上所述,普通学校在吸收特殊学生入校以后,除了要创造硬件设施保障特殊儿童的发展,更要针对“特殊儿童”制定补偿教育计划。而在普校,通常以后进生的个别教育计划等形式出现。
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往往老师们会在为实施随读生的个别教育计划付诸大量的心血与关注却收效甚微,甚至因此影响到教师对其他学生的关注度而抱怨。日常工作中,听见的类似抱怨也不少,可见这也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实现对随读生的个别教育,又能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差异,让他们在活动中共同发展,并互相促进呢?在主题教学走进培智学校的同时,我在思考在普校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之余,推进主题式教育,关注孩子兴趣点,以主题教育与日常教学双轨并行为手段,实施目标分层,让随读生获得一个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让普通学生与随读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双向牵引的可行性做法。
一、主题式教育和日常教学之“初见”
众所周知,普校是实施分科教学的,分科教学是轻学科之间的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内容相对孤立、脱节。这样的课程设置,不符合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主题式教学则兼顾了课程的深度与广度。相对于关注普及教育更多的日常教学来说,主题式教育更能关注孩子的个别特点,更易于实现目标分层。
将主题式教育引进普校,实施主题式教育和日常教学双轨并行这一举措,我们把它看作是一场两个人的“初见”。日常教学是常规手段,主题教育则是辅助措施。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只对随读生特别关注,实施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计划,除非老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否则显然是对其他孩子不公平的一种做法。主题式教育在全班推进吸引其他孩子来共同参与,不止尊重了随读生认知的教育形式,为他们获得补偿性教育提供了可能,也为一般孩子走进随读生的世界,实现生生互动提供了可能。如果能找到一个较好的落点,更为普通学生与随读学生在互动中实现双向牵引提供了可能。
二、主题式教育和日常教学之“爱慕”
主题式教学这一概念,已较长时间在幼儿教育中被普遍运用,所以孩子们接受起来也不费力。但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日常教学之余推进主题式教育,实现两者之间的接轨,由“初见”走进“爱慕”呢?
巧用班级环境布置由初见至爱慕。主题式教育的媒介,我首推班级环境布置。环境布置具有可见性,在组织参与的过程中可使学生被动吸收,在成品展示的赏心悦目时也可使学生潜移默化。我曾在一年级组织了一个《一0三班是我家》的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成员入驻,装扮我的家,规则制定,夸夸我的家等。活动最初,主要就是收集成员照片,环境布置,美化教室。环境布置是每一个学期初都要完成的工作,我在开始阶段就把它放进一个主题,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并且,随着活动的深入,这个共同的“家”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富有,我深信孩子们是具有无穷创造力的。
巧思班级文化建设由初见至爱慕。一个班级文化建设得好,这个班级就有了精、气、神。在接手一个班时,我们一定要给这个班一个定位,是团结,是尊重,是仁爱或者是其他的什么。确定好基调,我们就可以将主题教育介入进来,通过主题教育将班级文化建设起来。《一0三班是我家》这一个主题的后续部分如规则制定,夸夸我的家,优点放大镜等活动,就是在仁爱这一大文化下衍生的小活动。
巧架学科教学桥梁由初见至爱慕。如果说前面两点做法都是主题式教育的强势进入,巧借主题活动架设学科教学桥梁就是学科教学向主题教学靠拢的一种做法。第五册语文课文中有一次习作训练,是通过一个具体事例介绍一个人的。当时语文组的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和美术组、体育组的同事集体备课,设置了《你我他》的主题活动,美术组的老师带领孩子们照哈哈镜,画自画像,体育组的老师着重发现学生的运动特长,语文组的老师则负责和同学们一起收藏词语,精彩的句子。活动的主旨是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结合学校常规工作,实现主题教育和日常教学接轨,在两者相辅相成动起来之后,由初见走入爱恋。
三、主题式教育和日常教学之“碰撞”
正如一对相爱的恋人在由爱慕期走进恋爱期,会突然发现两个人之间的差异进而产生争吵一样。在推进主题式教育时,难免会与日常教学出现一些碰撞和摩擦。事实上,日常的分科教学才是我们普校教育的主体,它本身的任务就已经很繁重。主题式教育会不会最终流于形式?主题式教育有没有必要?主题教育如何实施?要避免两人之间因碰撞而分手,我们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关注个人水平为基准。以《一0三班我的家》为例,在设置活动时,我们首先参考了大部分孩子的能力范畴,再来安排活动内容。一年级的学生,收集照片,简单手工装扮教室,用一句话、一个词夸夸我的“家”、我的“同学”、“我”大部分都能做到,另外一部分能力欠缺的孩子在模范参照的基础上也能完美收关。随读生作为原本“家”中最弱小的一员,也能较为主动地参与进来。三年级设置的主题活动《你我他》,也是这样的,在玩、画、练、积累这些内容设置上参考了学生的个人水平,及班级的整体战斗力。只有关注到学生个人水平设置的主题活动,才能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关注兴趣点为入手。《你我他》这一主题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颇高。作文教学原来是我所任教这个班同学的拦路虎。通过照哈哈镜,画自画像,学生知道了写人作文中的外貌描写的重要性,掌握了描写外貌时要像哈哈镜照出来的影子一样生动,要学会夸张和变形。体育组的带领学生参与各项运动,发现学生的特长。这些做法,都让孩子们觉得兴致盎然。布置收集的词句和图画对应张贴上墙。一系列活动之后,孩子们写的语言文字可就美多了,有趣多了。孩子们写的文章,电脑高手负责输入电脑并排版,打印。美术高手负责插图。语文高手负责修改和润色。最后,选取一本文件夹将完成的作品放进去,一本见证孩子成长的“作品集”诞生。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乐趣。家长会时,孩子们还纷纷献宝,跟家长汇报自己在其中的付出。当家长手捧这一本作品集时,也惊叹孩子们的能力。
关注目标分层为策略。前文我们说到主题式教育是一种较为符合随读生认知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在推进主题活动时,要关注目标分层为策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让主题教育真正为随读生服务,而不仅仅是一些各方面能力发展的相对较好的学生展示、展演的舞台。接着,我仍以上面两个主题为例,来解释我在主题活动中是如何安排目标分层的。《一0三班我的家》开展时,随读生小C参与到主题活动中。小C是一名轻度智力障碍生,开始活动时,她除了主动上交了自己的照片似乎无事可干了。我让孩子们讨论,你认为小C还能做什么,你想请小C帮忙做什么。我又问小C,你想和谁一起干什么。在活动推进过程中,小C参与的活动也很多,经过实践证明,不能胜任的项目有很多,但能胜任的工作也有一些。比如小C曾和同学一起收集齐了全班46人的照片,她还和同学一起为照片设计了一个心形图案,她还动手把照片张贴上墙。小C还为夸夸我的家这一主题墙搭配了蓝黄相衬的底色。小C还站在同学的后面大声跟念出“我们的家既漂亮又整洁”的句子。优点放大镜里,小C的优点也在榜了,爱笑、干净、和同学相处得好。的确,在小C参与到活动中去,接受邀请或自由选择一些自己会做的事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之后,小C似乎更爱上学了,她再也没有寻找过借口赖过一天学。《你我他》这一活动开展,随读生小D的参与度也很高,他没能画出一幅让人喝彩的自画像,却在哈哈镜前面耍了半晌的宝,时而吐舌头,时而挤眉弄眼的做法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小 D原来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不再是默默不作声的孤僻儿了,他也有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在同学的帮助下,小D也写了一篇简洁的“美”文。相对于原来的小D,这次活动中的小D也很有些不一样了。
关注双向牵引为目的。在推进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如何让孩子们互动起来,让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双向牵引、共同成长,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让孩子们互相促进,共同成长,通过活动让孩子的自身水平也往前迈一大步,才能实现双赢。这一目的,要在关注到孩子的个别差异、找准孩子兴趣点、设置每个学生够得着和可以挑战的活动之后,再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之后才能实现。在发现随读生小C被排斥在活动之外后,我没有直接指派小C可以去做什么,也没有直接命令其他孩子和小C一起干什么。而是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问题引领孩子们邀请小C参与活动,通过询问让小C自主选择愿意参与的活动。尽管小C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但从她乐此不彼的接着想投入另外一项活动中,我感觉到小C学会了挑战,拥有了与人合作交流的体验,也品尝到了胜利果实的香甜。其他同学除了参与活动本身所带来的满足感,我也从一开始他们对从小C的排斥到注意、到尝试接纳、到合作、最后再到发现优点的变化。说实话,这样的变化让我感到惊喜。这不正是我设计活动的初衷-------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实现双向牵引,让我所培育的每一株新苗得到发展吗?
四、主题式教育和日常教学之“钟情”
解决了两者之间碰撞的问题,我们接着要做的就是让日常教学爱上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恋上日常教学。在抓好日常教学这条主线的同时,梳理好主题式教育这条辅线。如果随班教师能处理好主题式教育与德育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的关系,能将班级文化建设、学科联系沟通等问题与主题式教育加以整合,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关注活动的分层目标,关注师生生生互动,主题式教育与日常教学必会迈进感情稳固的“钟情”期。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如何让微瑕的玉绽放光彩?这一课题,不断挑战着随班就读指导教师的智慧与耐心。以上几点,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在取得一些实效的同时,可能还存在某些问题。在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中如何更好的运用主题式教育手段,巩固教育实效,突破教育现实问题,期待我们能听见更多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赵国红,华国栋《个别化教学育差异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8期
2汤姆林森.《多元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
3谢立瑶.《主题式统整课程在培智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7年第9期
浏览
http://baike.haosou.com/doc/5591017-5803614.html
http://www.doc88.com/p-675164917677.html
http://www.docin.com/p-756925035.html
版权所有 江山市培智学校   
  学校地址:浙江省江山市双塔街道丰足村1号  邮编:324100  
电话:0570-4570191 4570188  Email:[email protected]  
江山信息网提供技术支持